查看原文
其他

俞振飞:“昆曲没落之因,乃唱法失传也”

俞振飞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昆曲一事,虽云小道,然而音节的和平,文章的优美,实足以矫正风俗,感化人心。


 自清代光绪迄今,曲学可谓日就衰微,究其没落之因,乃唱法失传也,无法之唱,等于贩夫走卒吆喝无异,无怪学曲之士,初学则兴致勃勃,再学则味同嚼蜡,而弃如敝屣,此即不明唱法,而止能寻腔依调者,虽极工,亦不过乐工之末技,先父诋为“人鸣”,宜也。


梅兰芳、俞振飞、梅葆玖之《断桥》


 徐灵胎乐府传声云:“长唱有长唱之法,短唱有短唱之法,在此调为一法,在彼调又为一法,接此字一法,接彼字又一法,千变万殊,非若律吕,歌诗,典礼之可以书传,八音之可以谱定,宫调之可以类分,字音之可以反切,全在发声吐字之际,理融神悟,口到音随,顾昔人之声已去,谁得而闻之,即一堂相对,旋唱而声旋息,欲追其已往之声,而已不复在耳矣,此唱法之所以日变而日亡也。”


程砚秋、俞振飞之《琴挑》


 按唱法之知者日稀,因其不能书传也,先父粟庐公对曲学之研究,达六十余年之久,熟曲四百余出,生旦净丑,十门齐备,而各门之唱法,又口气各殊,如老生、老外之苍劲沉着,小生、旦角之潇洒婀娜,以及副、末、净、丑等,一经出声,隔垣听之,自能辨别,每使聆者,心会神怡,如亲见剧中人,而忘其为度曲,此即唱法入于神化,而生情者也!


 唱法之要诀有五,曰“啜,叠,嗽,嚯,撮”,其运用在喉舌齿唇,宛转流利,不着痕迹,始称上乘,余如起调、出声、顿挫、轻重、疾徐、收声、归韵,以及高腔轻过、低腔重煞等等,惟初学头绪纷繁,不易入门,顾讴曲之士,须下气怡声,逐步练习,唱诀之外,尚有口诀,口诀者,虽不外四呼(开,齐,撮,合)五音(喉,齿,舌,牙,唇),而细分之,则无穷尽焉,有张口者,有半张者,有闭口者,有半闭者,有先张后闭者,有先闭后张者,有喉出唇收者,有喉出舌收者,有全喉全舌者,有半喉半舌者,又有落腮,穿齿字,穿牙,覆唇,挺舌,透鼻,过鼻诸法,不可枚举。


俞振飞、言慧珠之《琴挑》


 总之,须将每字识真念准,审其字声之从口中何处着力,则知此字必如何念法,方为准确,所谓气足则神完,字正则腔圆,虽丝竹杂和,亦不能夺而乱之矣!


 讴曲之道,明乎口诀、唱诀之后,更宜注意于运气,凡歌唱之事,音声之出,必由气助,方可送入聆者之耳,特唱曲于运气,尤为重要,须气纳于丹田,然后随声音之高低,徐徐放之,所谓若太空之晴丝,随微风而上下,又如天际风筝,宫商自协,方为能品。


(《半月戏剧》1944年第5卷第6期)


- 历史推荐 -


回忆师父王瑶卿:旦角演员“七分扮,三分唱”

几个老生的嗓音谈:“假如实在需要个轨范的话,就学叔岩没错”

舒适、岑范忆说马连良: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

所谓票房与票友:“不懂戏的人,还是不要去学什么戏”

忆拍摄《荒山泪》:“程先生这么胖这么大!怎么拍?!”

说京剧旦角表演的诀窍:“似可不必讳疾忌医,把跷功全废”

《傅雷家书》中一些关于戏曲的段落:“本身已没有前途,改它干什么?”

梁实秋:京剧能传下来就是靠的这点娱乐的价值

谈京剧编导:“有的导演,甚至对京剧根本不熟悉,却硬来执导京剧”

“把子许”许寿昌回忆录:“好演员还得有好把子,那才能演好戏!”

我看过最好的《大 ·探 ·二》: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谭、裘、张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